这篇文章围绕20世纪90年代朝鲜“苦难的行军”展开,详细讲述了那段艰难时期朝鲜面临的困境、民众的遭遇以及国家的应对举措 。
朝鲜建国后,凭借苏联提供的廉价能源建立起了发达的工业体系,在钢铁、煤炭、机械制造等领域成绩斐然。
然而其农业发展却因地理环境制约困难重重,多山地、气候复杂,自然灾害频发,粮食产量一直难以稳定。
1995 - 1997年,朝鲜连续遭遇洪水和大旱,粮食产量锐减,引发了严重的饥荒。
在饥荒期间,国内粮食供应匮乏,城市工人粮食配给大幅度减少,农村庄稼绝收,民众为求生存四处寻找食物。
1997年,韩国警方发现朝鲜偷渡者背包中的尸体,让朝鲜饥荒问题引发国际关注。
朝鲜建国后,在经济互助委员会体系中,凭借苏联给予的廉价能源,构建起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。
机械制造业也十分亮眼,能够生产轮船、飞机、汽车这类大型工业产品,甚至在计算机领域也有所涉足。
而且作为半岛国家,朝鲜频繁遭受台风、干旱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,这让农业生产变得极为不稳定,粮食产量难以得到一定效果保障。
能源供应短缺,工厂机器逐渐停止运转,工业生产陷入停滞,外贸出口也随之大幅下滑。
金日成在朝鲜人民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,他的离去让朝鲜民众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。
这场变故,使得朝鲜在本就艰难的经济发展形势下,又面临着领导权交替带来的挑战。
1300公里的铁路被冲垮,交通线公里的公路也遭到严重破坏,车辆难以通行。
受灾农田达15万公顷,这直接引发粮食产量锐减,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。
1996年洪水再次来袭,粮食产量仅为250万吨,远远不足以满足民众的需求,仅够维持半年的口粮。
1997年,朝鲜又遭遇了60年未遇的大旱,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,一场严重的饥荒就此拉开帷幕。
城市里工人原本的粮食配给不断减少,从最初每天的600克,逐渐降到了150克。
有的人去山里挖野菜,有的人尝试寻找一些能吃的野生植物,甚至连树皮都成为了人们充饥的选择。
1997年,国际上香港回归祖国的消息传来,全球都沉浸在这一喜庆的氛围中。
他知粮食问题的紧迫性,首先号召民众一天只吃两顿饭,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节省粮食。
同时他大力推广土豆种植,因为土豆具有耐旱的特性,在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,更有可能生长收获,以此来弥补粮食的不足。
此外他还动员军队参与粮食生产,让军队协助农民进行耕种灌溉等工作,补充农村劳动力的短缺。
美国要求朝鲜参与半岛问题和谈,日本要求朝鲜承诺维护半岛稳定,韩国则希望朝鲜恢复南北对话,减少三八线附近的紧张局势。
尽管朝鲜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这些附带政治条件的援助,但为了国家和人民,金正日还是决定通过谈判来争取援助。
在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援助下,2000年,朝鲜宣布“苦难行军”正式结束。
这些举措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为朝鲜经济带来了新的变化,但在朝韩对立和先军政策的大背景下,朝鲜实现强国的目标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,要一直探索前行。